五位学者在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做主题报告-九游会登陆

 五位学者在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做主题报告-九游会登陆
second slide
学术会议动态

五位学者在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做主题报告

2022年08月30日  点击:[]

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于8月26日上午在厦门大学线上开幕。在大会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学会特别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教授做了题为“社会(学)问题的经济学投射——破解‘索洛悖论’和‘凯恩斯悖论’”的精彩演讲。根据大会安排,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莉教授以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教授等4位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蔡昉教授以“社会(学)问题的经济学投射——破解‘索洛悖论’和‘凯恩斯悖论’”为题,从人口负增长带来的经济社会挑战引入,投射出关键的社会问题——“未富先老”特征会不会转化为“慢富快老”的现实?通过解释“索洛悖论”的含义,蔡昉教授从美国生产率问题延伸到中国生产率增长的阻点,分析如何以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蔡昉教授解读了有关如何分享生产率成果的命题——“凯恩斯悖论”,与福利国家基尼系数进行对比后,提出我国缩小收入差距需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的重要性。最后,蔡昉教授做出总结:我国已经进入“瓦格纳加速期”,应该保持合理增速,分好蛋糕,以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如蔡昉教授强调的那样,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兼具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效果,这便是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可以为中国式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的更为完整的切入点。

胡荣教授做了题为“人的需要与社会单位的形成”的主题报告。胡荣认为,在中国社会学重建40多年后,社会学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社会学本土理论创新上总体缺乏,而且,西方社会学存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互相对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胡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单位理论。这一理论指出,需要是人的各种行为的驱动力。在人的各种需要中,还有一种与其价值观相联系的需要,被称作“价值需要”。价值需要不仅是一种独立的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个体其他需要的构成和排列。为了获取满足个体需要的资源,个体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单位。社会单位是人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集合体,既包括小到两个人的小群体,也包括大到很多人的国家甚至世界体系。胡荣对社会单位进行各种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对长期以来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脱节进行整合。这一理论观点独到,可以对以往理论忽视的许多地方进行解释。

杨典研究员做了题为 “资本、权力与文化:金融化与资本无序扩张的制度逻辑”的主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杨典说,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既非新鲜事物,也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日益加深的金融化导致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使得市场日益“脱嵌”,而资本尤其金融资本与政治权力和社会精英的联系更加紧密,其自身也日益成为独立的经济权力,并催生了一种金融思维方式与金融投资文化,这既是近年来资本加速无序扩张的制度逻辑,也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前的金融资本主义体制下,很难有效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足够强大的国家、社会和意识形态力量来驾驭市场、规制资本,防止资本力量“脱嵌”而无序扩张。

郑莉教授做了题为 “承认的观念史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主题报告。郑莉指出,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运动呈现出鲜明的身份政治色彩,这在使相关群体受益的同时遮蔽了真实的社会问题,导致了政治正确过度、言论自由受到威胁、理性对话难以形成等一系列问题。身份政治的背后是承认问题。追溯承认的观念史可知,当今的身份政治体现了浓厚的法国观念传统,将结构性依赖视为一种妨碍人本真地通向本己自身的危险;而英德传统则将结构性依赖理解为个体的自我调整和自我规定的可能性基础。面对身份政治与民粹主义所带来的社会撕裂,英德传统的当代传人霍耐特提出了三种承认原则,以及与之对应的三种承认形式(爱、法律、团结),为破解全球化时代的身份政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灵感。

黄晓春教授做了题为“党建引领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主题报告。黄晓春认为,在我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党建引领已成为推动多方主体协同共治和提升基层治理体系整体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他以上海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进程为例,揭示党建引领的整体制度内涵,发现其蕴含了跨组织协调、为流动社会搭建治理网络、推动治理共同体成长三个维度的制度要素。这些制度要素借助于党建的政治引领、激励驱动、网络整合机制有效应对了治理转型中诸多深层挑战。他认为,立足于治理转型的历史进程,党建引领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引领中国社会公共性有序发展、实现治理网络全覆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新路径。


撰稿:焦明娟

编辑:刘美君 何静

审定:毛毛

校内链接

联系ag8九游会j9登录

电话:(592)2180933/(592)2180133 电子邮件:ssa@xmu.edu.cn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大学路182号厦门大学曾呈奎楼b栋二楼 邮编:361005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社会与人类学院公众号

ag8九游会j9登录的版权所有© 2019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网站地图